跨境电商的“自营模式” 「保税自营」的SKU天花板确实是行业玩家之痛,不做小而美的话,平台梦简直是填不满的窟窿。只有如网易考拉等巨头,在建仓方面不惜代价,才体现了基于资金优势的集约化采购。作为「自营模式」的集大成者,网易考拉拥有的保税仓面积据说是跨境电商里的第一,分布于杭州、宁波、郑州和重庆等地,网易步步为营,倒是有站稳电商平台的迹象。 保税仓的优势同时也是使它深陷利益集团纠葛的核心因素:在上架售卖之前,海外商品先行进入仓库储存,这种囤货机制和一般贸易的质差有限,但是后者承担的税率及检验成本都相对更大。这正是传统贸易商们纠心的地方,凭什么?这不公平。主管部门也许会不爽于税源的漏去。 进口跨境电商和传统贸易商之间的意义区别到底何在?仅仅是多了一个网站。互联网是政策绿灯的通行证?这其实一直说不清道不明。聚美优品在去年被指售假,又指责唯品会售假,其实谁才是真正的“独家授权”,在成千上百万多种渠道涌进来的货品身上,已经很难分清。 当没有真正的标准时,玩家们都会根据自己的利益重新来定义。当不可开交之际,监管部分发话,可能就是正品和走私的严重区别了。 自营必须要做的就是扩大仓储,一方面兴建国内保税仓,另一方面因税改新政之因,海外仓建设也刻不容缓。既要优先解决供应链上每个环节的调拨流畅度,又要扩展品类的宽度,每一步往前的道路上,播撒下大把的人民币。假如只有网易考拉这样的资金充足的玩家能把钱多作为优势,那其他在同样做法的玩家的优势又是如何体现的?而那些在耕作细分垂直领域而无丰富品类分摊风险的玩家身上,如何体现未来?不知名品牌孵化器?还是品牌产品搬运工? 当尿布师从 B2C 转型 B2B 、蜜淘猝死、明星衣橱被传资金断裂等 Case 一出,在巨大的仓储成本和流量成本之下,达尔文法则的威力会不容置疑的显现。 当然也有两条腿走路的,那是求稳派。直邮和自营混合到了业务中,既然政策不确定,那就确保手上有每一张牌吧。当然,这代表着经营成本的上升,消费者在各家之间兜兜转转,并不会为此买单。 中国游客海外消费已经大到令人咋舌的 1.5 万亿元,而且还在持续上升。当他们回国之后,存续的需求由谁来承接?每个玩家都在垂涎。好大一块蛋糕,资本在狂欢,海外的零售产业已被中国的消费者振动,这也构成了全球资源重新配置的条件;但是让海外重视品牌的商业生态接受中国特色的电商利润绞肉机——「价格战」,也还有路要走。海外品牌们很是警醒,前半年花王供不应求,后半年成柜在码头抛售。不是一个清醒的品牌商喜欢的,毕竟做企业不是要做过山车。 当然,成王败寇,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没出现过新美大这样奇怪的成长轨迹,你很难用教科书中任何案例去归纳他的成功和为什么成功。那就如 Cow boy 喜欢的,倒在地上的是事实,站着的等着创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