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经济”红极一时,背后隐藏着什么?
今年的618年中大促,其实也有“粉丝经济”隐藏其中。一般来说,天猫国际会采用“价格战”,或者是“拼GMV”的做法,但是今年却把重点放在了粉丝消费群体上,把年中活动直接改名为“粉丝狂欢节”,主要意义就是在加强粉丝消费群体与品牌商之间的联系。
雨果网获悉,今年天猫的粉丝狂欢节,从平均购买力来看,粉丝人群比非粉丝人群高出约30%;而从品牌线上营销活动的转化率来看,粉丝人群是非粉丝人群的5倍。从这个数据中,可以发现“粉丝经济”强大的推动力。
帮5采的Kimi认为,如果进口电商一直依赖于这种推动力,这是不现实的,现在大家往往把“粉丝=人脉=金钱”,但现实中只有极少数个例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这一观点适合进口电商的发展。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粉丝经济”其实算是一种灰色经济链,目前它处于缺少监管的环境中。经济学家荆林波也曾表示,“倒卖粉丝形成的灰色经济链,目前对其研究和监管都欠缺,急需填补空白。”
“粉丝经济”缺乏正确认识和监管体系
虽然当下大家对于“粉丝经济”是否适应进口电商的发展,还存在争议,但是从某些层面来看,“粉丝经济”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一定要适度,懂得审时度势。
从整体来看,目前的“粉丝经济”还处于一个萌芽状态,很多方面没有存在缺失,各个环节也没有完善。这样一来,对于那些想要将“粉丝经济”理念融入电商的跨境进口平台来说,就需要学会如何把握“粉丝经济”这个度,需要特别注意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效益,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注重社会效益,就是在为你的“粉丝经济”打下基础。
业内人士表示,现在业内有些电商所谓的“粉丝经济电商化”,就是通过一些与众不同的手段去博人眼球,比如“网红”直播等。通过这样的手段,平台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流量,受众也很有可能成为潜在客户。
但是因为当前“粉丝经济”并没有一个监管体系,也缺少准确的定位,因此很可能出现销售量跟随粉丝流动出现大幅度波动的状况,不利于长期发展;相较而言,大的进口平台因为财力充足,可以通过控制成本选择优质商品来吸引消费者,拢住自己的粉丝
综上,“粉丝经济”存在两面性,进口电商想要从中获取效益,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虽然“粉丝经济”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引发品牌效应,但是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