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估了电商的运营难度和投入成本 无论是卖家还是平台,电商一直是个投入较高的行业。诸如IT开发和维护、流量获取、物流和服务等,都是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在后续的运营中,则还要面临大平台和垂直电商的竞争,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不少社群通常会低估了电商的运营难度和投入成本。特别运营上遇到的困难,可能是之前无法预料的。事实上,现在电商获取用户的成本越来越高,甚至不亚于线下实体店。 很多新兴的移动APP,在发展电商业务时为了保障服务质量,与第三方卖家区别,常常采用自营模式。这在近年来大热的跨境电商业务上,表现特别明显。的确,自营业务在品控和服务上更加容易把握,但也增加了库房、设备等资产投入或相关租赁成本,和客服、运营、售后、物流等团队建设成本。如:为了跟上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主要跨境电商都纷纷在各保税区内自建仓储。对于初期订单量不太大的创业项目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而在导购模式之下,相当于用广告或销售提成的方式来实现流量变现,虽然规模和金额不高,可想象的空间略小,但投入资源也非常少,ROI值其实还是比较高的。 高估了用户的转化率和消费习惯导致决策者对前景判断乐观的一个原因,他们常常高估了用户的转化率和消费习惯。或许在调查中,用户还会口口声声地说质量可靠哪怕价格略高一些我也会在咱们这购买,但到了真正购物时,不少用户还是要选择货比三家。 毕竟用户在新平台新商家买东西,相对来说是冒险的事情,特别是在如母婴食品等关系到健康的类目上。电商版块上线前,用户调查的结果可能比较乐观,但真正电商平台上线之后,消费者实际购买时才会身临其境地去考虑是否值得购买,与其他地方购买有何差别和风险, 最终的转化率可能会远远低于预期。 用户的消费习惯也是短期内比较难以改变的。有些消费者习惯于使用支付宝结账,在淘宝天猫上消费较多;也有些消费者习惯于那种超市自助式购买的方式,喜欢上京东或1号店下单,还有很多年轻网友则喜欢通过微信授权的方式一键登陆,使用微信支付来下单,这在餐饮和便利店显然更多。 注册一个账号,绑定一张银行卡,多任何一个步骤,都可能让一些用户觉得学习成本高,从而放弃。加上近年来安全隐私案件频频被新闻曝光,很多人对信息安全更加重视。如果没有较大的利益驱动,用户的消费习惯很难像打车补贴大战那样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改变过来。 内容和电商业务难以分开独立运营之前在和几家移动社交或社区属性APP的运营人员的交流过程中,感觉他们似乎都把电商作为最佳的变现手段。 通常,我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内容建设和电商运营工作?而他们也常常自信地回答,我们会把二者分成两个不同部门来独立运营,内容归内容,电商归电商,互不干涉。 初衷总是美好的,但实际工作中如果是同一老大管理这两个部门,最终总是能挣来钱的电商业务部门占据上风,而只会花钱的内容部门成为电商部门的服务支持单位。 比如美丽说,早年被认为一家以女性时尚分享为主的社交媒体,把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 在这个垂直领域中, 这些人相互之间可以分享经验、推荐商品,源源不断地产生大量优质内容。但如果现在再登陆他们的网站,就会发现和淘宝非常类似,只不过是专注女性服饰、美容美妆等类目。内容占有的版面已经很少,绝大部分的优质资源都给了电商业务。 当然不是说2013年美丽说上线电商平台的策略不正确,只是以此来说明APP社区转型电商常见的问题而已。在业绩的面前,在赢利的压力之下,大多数人和公司都会选择妥协。美丽说如此,很多其他的应用也同样很难免俗,在客户和用户之间选择客户,反而造成了用户流失、活跃度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