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平台的新常态 毫无疑问,过去10年间,线上平台获得令人惊讶的发展速度,形成了几个线上的零售巨头,最具代表的是阿里和京东。他们的成功路径除了有卓越的团队以外,更重要是他们抓住了互联网发展的风口:一方面是互联网消费人群集体上线,很多人开始上网是从淘宝开始的,前文已经说过,这是最大规模最优质的消费群体。另一方面就是年轻创业者的逆袭,早期的很多卖家都是玩票赚点零花钱的,却突然让他们挖掘到了金矿,这鼓励了无数的年轻人加入了创业大军;最后就是实体零售业供应商的集体“叛变”,很长时间以来,供应商可算得上是仰仗零售企业鼻息生存的,而线上平台出现让这些供应商们突然发现找到了和零售业博弈的资本可以自己掌控命运了,有种翻身农奴的感觉。 现在问题来了:该来的用户都已经来的差不多了,该进驻的商家也大都有进驻了,所以线上平台如果仍然按照过去方法获取高增长几乎不可能。如果不能继续通过扩大用户规模来拓展,那下一步一定是升级用户体验:深度挖掘用户更多的消费场景、占据用户更多的消费时间、提升用户的粘性。这个过程中有一些行业的生意你是绕不开的。它一方面是个巨大的蛋糕,另一方面又很难单纯通过线上解决,其中典型的就是生鲜、家装及服务性行业。中国人的饮食离不开猪肉吧,但你两三天后配送到用户手上可能肉都臭了,即使当日达也风险极大。置办家当对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家装类客单非常高所以用户在购买决策上用户会更谨慎,因此他不会仅通过照片和文字说明轻易拍板,往往会到线下门店看看实物反复斟酌后再决策。 实体零售业毕竟有多年的积累,也有一众忠诚用户。而线上平台如果真的想突破这类生意,单干是非常困难的。以生鲜来说,你投资干线冷链可能做得到,但到毛细血管级别的冷链物流简直不敢想象,那是天文数字的投资。海量的铺货和库存管理也都是迈步过去的坎。所以到今天为主,线上的生鲜仍然未能突破1%份额。 因此线上平台才会对实体零售业伸出橄榄枝,也是基于现实的需要。不然为什么京东会投永辉? 大循环:戏班子与戏园子小结一下以上分析:实体零售面临成本增长、流量下滑、用户老龄的问题,但拥有较强的品牌优势、商品运营能力和众多实体网点;而线上平台往往拥有充沛的用户流量,也面临需要升级用户的体验,提升流量变现能力。因此我认为从战略上实体零售业和线上平台是相互需要的互为补充的,双方有很强的合作基础。现在是实体零售业与线上零售开始大整合的时代了,从而真正建立线上线下的大循环。从笔者近期观察的某些生鲜零售企业和线上平台的合作情况来看,合作之初便有20%左右业绩的提升,效果很是明显。 对于实体零售业来说,这种大循环有几个好处: 1、优质用户群的低成本导入:现在获取用户成本最低的方式可能就是从线上平台,无论你是做线下推广、自媒体推广、广告推广转化率都极低,因此成本非常高昂。 2、补齐你错失的消费场景:实体零售要求用户必须到店购买,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到店消费变得成为一种负担,因为需要附加时间成本、交通成本,所以用户往往会选择线上渠道。另外即使忠诚用户也起码有30%的消费场景是错失了的,比如天气不好、比如加班没时间、比如塞车、比如我要接送孩子、比如死宅死懒等 3、“航母效应”:如果和线上平台的合作,让零售企业单个门店的流量获得较大的补充,可以覆盖更多的用户群,那么便可以关停那些日益亏损的分店呢,从而甩开包袱。生意没减少,但是经营成本却可能降低一截,少亏就是赚! 4、空军+陆军的立体式打法:零售业往往擅长对进店用户抓成交率,不擅长对用户进行广度的运营。做过零售企业的会发现,有时候你在门店做了很低的折扣甚至远低于线上售价,但实际销售结果并不理想。原因就是你没有“空军”,无法把信息精准及时达到目标用户并互动起来,而线上可以做到精准打击。 5、精准选址:实体门店有50%是靠运营50%靠选址。而线上平台在大数据基础上非常清楚用户的地理分布、消费习惯、消费能力等,这些对于实体零售企业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信息。 6、优化商品供应链:从商品组合来说,线上平台是覆盖线下的。而实体零售往往面临着供应资源的不足、产品更新滞后问题。而线上的商品销售大数据可以帮助实体零售精准选品。笔者有个同学专门从淘宝采购各种潮款鞋子,然后放到线下门店零售,生意很是红火。 虽然从战略上双方相互需要,这种大循环也确实会提升零售业的运营水平,但是双方真正牵手我觉得也没那么简单。最主要的还是双方得放下成见坐下来谈。在过去的商战中,实体零售业有很强的被剥夺感,现在要让他们放下戒备我觉得还需要时间。零售业应如何看待线上平台?笔者认为把线上平台当做房东就好了。本来零售业选址就是基于地理位置、交通区位等获得流量,现在进驻平台也是为了获取流量,没有有本质区别。日子不好过得时候,什么流量都得接着。从双方所扮演的角色来看,实体零售企业就好比戏班子、线上平台就好比戏园子。戏班子节目精彩,戏园子也得向你弯腰。当然如果合作不成,戏园子可能也会自己扶持其他戏班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