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对跨境电商行业来说,注定是一个多事之年。
5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对《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含第二批,下同)中规定的有关监管要求给予一年的过渡期,并通知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实施。
这意味着,从4月8日开始实施的“跨境电商新政”,在实施不到2个月后按下了暂停键。
新政暂缓,对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设置了过渡期,虽然能让业内的元气部分修复,但相关企业的业务量依然“难逃”断崖式下跌。
据杭州检验检疫局统计,从5月25日至6月25日,下沙园区保税进口批次达484批,金额0.35亿美元,出区包裹207万个,金额4亿元,较新政实施前一月(3月8日-4月8日),进口批次、金额分别下降40%和53%,出区包裹、金额分别下降34%、32%。
“现在,我们最关心的就是过渡期一年后最终政策会是什么样?”杭州海仓科技有限公司运营中心总监毛巍说。
而这或许代表了大多数电商企业心声。
市场表现
新政“缓期”让企业缓了一口气
不少企业借“大促”去库存
昨天,在海仓科技位于下沙园区的仓库里,一排排高大整齐的货架上面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身穿浅绿色衣服的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开单,打印,间或又有其他工作人员穿梭其中,一切看起来有条不紊,和往常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在表面平静底下已经一片“汹涌”。
“刚刚过去的‘6·18’大促,我们业务量和去年同期相比少了近一半,而且一个非常明显变化是,以前随着大促结束业务量会出现平稳下降,但现在是活动一结束接单量立马就掉了下去。”毛巍说。
作为跨境电商领域第三方物流企业,海仓科技除了在下沙园区内有将近20个仓库,面积达10万平方米外,在郑州、深圳都有自己的保税仓,客户包括网易考拉、B区等。新政暂缓一年后,公司的业务量有了少许增加。
“过渡期政策出台后,我们公司确实是恢复了一些元气,业务量从新政后的下滑70%减少到现在的下滑50%。”毛巍说。
而从整个园区来看,新政“缓行”后的这一个月,较新政出台并实施的那个月(4月9日-5月8日),出区包裹数及金额也有了回升,增长分别达到40%、43%,但进口批次及金额却分别下降了36%,57%。显然,企业去库存的策略明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