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案例 | 我与客户的互相“忽悠”
在外贸客户跟进的过程中,如何判断客户是否优质,是一门学问。把握优质客户,成交的几率才会更高。
但是总有那么一些客户,喜欢“忽悠”业务员,将业务员作为“备胎”,一遍遍地许以希望,却从来没有合作的诚意。
刚做外贸时,对这门学问不熟悉,被不少客户忽悠过。今天就分享一个阿尔及利亚“大忽悠”客户。他让我意识到,学会判断客户的真实和优质,非常重要。
01初期:建立联系,客户展现兴趣
客户来自询盘,内容比较简单,规格、要求都列举了,所以我调查发现是真实客户之后,就直接报价了。
初期邮件挺顺利,也挺频繁。客户表现得非常积极,就像是一个正好要寻找供应商的客户,所以交流起来比较主动。价格报过去之后,客户开始细细询问各类相关技术问题。
我这一瞧,立刻当做重点客户了,于是和客户互动得比较积极。
外贸业务员比较“善良”,对客户的话往往比较倾向于相信。这种积极沟通,持续到客户即将来访。
02中期:客户“忽悠”神功附体,出尔反尔
持续大约两个月额沟通,客户便提出准备来访。
在线聊天问客户此行是不是准备签合同,客户回复“然也”。其实现在想想,这个问题不能只听客户的答案,也需要自己判断。但是当时我是没有什么疑心的。
客户甚至非常懂得利用业务员的没经验。但是他让我协助各种来访事宜:邀请函、行程表、航班信息更新、来访安排等等。
一般来说,客户会选择找自己信得过、比较看好的厂家业务员协助这些事情。既然客户给了这些机会,我自然是要尽心做好贴心的服务的。所以可以说,这趟行程是我协助规划,一清二楚。
来访前两天,客户失联了。邮件不回复,在线不回,电话不接。以前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一般是客户已经来到中国了,联络不方便。所以我只能持续联系。
直到几天后,客户回复我已经回国了!
客户说此次去看的另一个产品,也是他的一直做的一个产品,和厂家产生了争执,忙于索赔,很不愉快地走了,没来得及看别的工厂。
这时候,我还没怎么发现他的“忽悠”。
第二次来访时间很快到了,依然是我协助他一切事宜。不过有了上次的经历,对这个行程我也不完全信,他是随时会变更的。
好在,客户到国内后,沟通顺利,也约定好了具体时间。
然而,约定好的时间一再推迟,上午到下午,下午到第二天,直到延迟了两天后,第三天下午终于定好了见面时间。客户发来邮件让我联系工程师,说是工程师正在附近城市,负责初步地技术确认,若沟通很顺利,他会紧接着再来谈商务条款。
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很多客户需要来好几波人才最终定下一个项目,所以我也没有起疑心。哪知道,这个工程师联系得甚为艰辛。这说明,他是临时被抓包,来应付我的“善意”。
我这时隐约觉得客户在耍人呢。可我也没那么确信,毕竟之前的沟通客户一点破绽也没怎么漏出来。彼时,我毕竟还不具备“识人之能”,对客户的判断太欠缺火候。
但是,我也不太相信客户每次的真诚流露了。再收到客户的殷勤邮件,急切要求,我也没那么积极了。
03尾期:彼此忽悠
第三次,客户再次说出来访。和以前一样,表达得那么真诚,说什么我们是最主要的参观目标。我依然给他发邀请函,但是仅此而已。
对于客户表达的真诚合作,我也适当回应,比着“忽悠”呗。既然他愿意表达,我就耐心配合表演。
果然,第三次的来访还是不了了之。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一共六次,客户都没能来到。
若说最大的不同,是沟通上的心态变化。前两次计划来访前的沟通,是我追着客户,积极主动,把他当做重要的客户对待。
第三次起,两年的时间,我除了适当地刷一下存在感,对这个客户采取的是平常心对待。
从第一次收到询盘,到最后我离职,和客户联系了三年的时间,竟都没有见面,这也是个奇葩客户之一了。
03最后
客户之所以一直拖着我,是因为把我们公司当做了“备胎”。一边希望价格压成功,一边又怕价格太低出现质量问题,所以吊着我问一些技术问题,以防被骗。
这样的客户其实很多,只是表现得如此过分的,他也算是佼佼者了。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就是他这样的客户。
有了这个奇葩客户彼此“忽悠”,我逐渐学会了甄别真假客户,区分客户优劣。
其实,这个客户并不能说是假客户,只能说很不优质,需要耗费几倍于其他客户的精力,或许才能有所收获。这样的人,太会利用没经验的业务员,榨取价值信息。
对于外贸业务员来说,其实最好的老师就是客户。多种多样的客户,让我们学会灵活应变,学会珍惜优质客户,学会区分真诚与虚伪。
说的很有道理:D:D:D:D,,,,,, 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