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论坛 - 跨境电商学习交流平台,发布最新最及时的跨境电商资讯及行业头条,分享海外电商平台招商政策,店铺运营经验,跨境实用工具资源以及跨境第三方业务合作信息。
查看: 697|回复: 1

做外贸做到“世界首富”,他是我国第一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30 23: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1 年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刊登了一个《纵横一千年》的专辑,统计出了上几个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50 个人。其中,有六位中国人入选,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和坤、刘瑾、宋子文和伍秉鉴。这六个人中,又唯独当年怡和行的掌门人伍秉鉴,是以纯粹的商人身份出现。

美国商人亨特在《广州番鬼录》一书表示:“伍浩官究竟有多少钱,是大家常常辩论的题目。”在晚清,伍秉鉴是世界上单个商人中最大财富的拥有者。所以,当时的西方学者称他为“天下第一大富翁”。

伍秉鉴不仅是当时的中国首富,也是当时的世界首富;与和珅等贪官不同,他的钱来得合理合法,因为他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企业,还领导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会——那可不是近年来广为流传的“十大商帮”,而是超越了省份界限、整合了产业上下游、推出一系列商业创新、主宰国际贸易市场的全球商业霸主。

在西方学者撰写的经济史上,“伍浩官”是个显赫的名字。

“伍浩官二世”,本名伍秉鉴,从18 世纪末到19 世纪初主宰国际贸易市场三十余年,成就与其同龄人拿破仑一世、威灵顿公爵同样辉煌。作为中国古代资产最雄厚、也最具影响力的商人,伍秉鉴的私人企业自然闻名遐迩。

晚清世界首富

伍秉鉴,字成之,号平湖,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伍国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

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也开始快速崛起,伍秉鉴成为了广州行商的领头人——总商。在经营方面,伍秉鉴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崛起。

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他还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同时他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曾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之为“天下第一大富翁”。

伍家所积累的财富是惊人的。1834 年,伍秉鉴对自己的各种田产、房屋、店铺、银号及运往英美的货物等财产估计了一下,共约2600万元。而且,伍家在珠江岸边的豪宅,据说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媲美。

跨国财团,出自广州

提起伍秉鉴,不得不提起广州十三行。

在17世纪后期,康熙皇帝暂时放宽了海禁政策,来华从事贸易的外国商人也日益增多。于是,广东地方政府于1686年春,由广东巡抚李士桢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并且可以代表政府征缴海关关税。公告宣布后,广州的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进行了捐银授批。于是,便诞生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广州十三行”。

到了1757年鸦片战争前期,清政府再次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上只开放广州一个口岸,史称“一口通商”,而且开始实行洋行制度,又称公行制度,也就是外国商人到中国来进行贸易或外事交涉一概都由广州的十三行行商进行经管,即由行商充当中介人来沟通中外政府的关系,以限制地方政府和海关官员与外国人直接接触。

这一制度的执行,使行商具有对外交往的重大权力和方便,他们凭借这种特殊地位,垄断对外贸易,使广州十三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给十三行的行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当时的十三行也被世人称作清政府财源滚滚的“天子南库”。

横空出世,总商之魁

在十三行中,行商的共同组织称为公行,其首领称为总商,一般都是由最富有的行商担任。鸦片战争之前,广州十三行的行商以“潘卢伍叶”最为著名,即同文行和同孚行的潘家兄弟、广利行的卢文锦、怡和行的伍秉鉴以及义成行的叶上林四大行商。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也就是鸦片战争前夕和战争期间,伍家似乎要比其他行商更精于投资之道,很快就积累了巨额财富,成为广州行商的领头人。

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出口贸易产品就是茶叶,而且欧洲人对茶叶质量十分挑剔,但伍秉鉴所供应的茶叶却被英国公司鉴定为最好的茶叶,并标以最高价出售。此后,凡是装箱后盖有伍家戳记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都能卖出很高的价钱。

随着行务的发展和贸易额的激增,伍家的资财也逐步上升,成为广州诸行商中首屈一指的巨富。1813年,怡和行终于被列为总商之魁,登上首席商行的位置,取代同文行成为广州十三行的领头人——总商。此后数十年,伍秉鉴一直居于行商的领导地位。

直到1826年,他将怡和行行务处理交与第四子伍元华掌管,自己退居幕后,但他仍掌握怡和行和公行的实权。伍秉鉴父子两人,都是工于心计、多财善贾的大行商,他们一方面与外商保持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又擅长结交清政府和广东各方面的官吏,官商结合,怡和行的财富也迅速上升。在伍秉鉴的经营下,伍氏家族使行商的资产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

慷慨富有,享誉海外


在西方商人眼中,伍秉鉴是“诚实、亲切、细心、慷慨、富有”的结合。据说,当年伍秉鉴在洋人眼里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他们都称他为伍浩官老爷。

当时,有一个美国波士顿的商人和伍秉鉴合作经营了一项生意,由于经营不善,欠下了伍秉鉴7.2万银元的债务。这个波士顿商人一直没有能力偿还这笔欠款,所以也一直无法回到美国。伍秉鉴听说后,马上叫人把借据拿了出来,对这个波士顿商人用英语说:“你是我的第一号‘老友’,是一个最诚实的人,只是运气不好。”说着他就把借据撕掉了,继续说,“现在债务一笔勾销,你回国去吧。”

要知道,7.2万银元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按照国际银价换算,相当于今天300万元人民币。在当时,一艘远渡重洋的中型海船所携带的货物总价也不过10万银元左右,而伍秉鉴当着波士顿商人的面把借据撕碎,宣布账目结清,可见其富有和慷慨。因此,“伍浩官”的名字也开始享誉美国,被传扬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以至于当时美国有一艘商船下水时竟以“伍浩官”命名。

伍家除了和美国商人关系密切以外,同英国行号也有着紧密的联系。1834年以前,伍家与英商每年的贸易额就达到了百万两白银,而且伍秉鉴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银行家”和最大债权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23: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鸦片战争,走向没落

19世纪初,英国商人利用一种来自于印度殖民地的商品——鸦片,在中国换取商业利益。后来,清政府意识到了鸦片的危害,派林则徐来广州禁烟。由于伍秉鉴和英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断绝了和英商的往来也就相当于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

据有关资料记载,伍秉鉴及其他中国行商虽然没有接触鸦片生意,但在1817年美国商船私运鸦片被官府查获时,伍秉鉴还是不得不向政府交出了16万两的罚银,相当于鸦片价值的50倍。

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终于爆发了。腐败的清政府无力抵抗,1842年8月29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广州条约》和《南京条约》。

在这两项条约中,清政府分别向英国赔款600万银元和2100万银元。这两次赔款中,伍氏家族就独自出资110万银元和100万银元,同时条约还取消了广州行商管理港口的权力,并且开放口岸由“一口通商”变为了“五口通商”。随着“五口通商”的实行,广州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权随之结束,行商们纷纷从广州去了上海,广州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逐渐被上海、香港取代。这一年,伍秉鉴因病在广州去世。

广州十三行作为中英矛盾冲突的焦点,作为人们指责的对象,却没有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而消失。

1856年,由“亚罗”号事件引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外交锋的战场。12月15日深夜,中英双方的炮火将这个具有170多年历史的官商化为了灰烬。从此,以伍秉鉴为首的广州十三行便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小黑屋|发布政策|跨境外贸论坛

GMT+8, 2025-5-14 13:08 , Processed in 0.057044 second(s), 20 queries .

跨境外贸论坛 - 跨境电商学习交流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