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ny 发表于 2012-8-2 10:00:17

2011年世界机床市场分析

2011年,世界机床产值同比增长30%,达到624亿欧元(不含附件),超过2008年的543亿欧元的纪录,创历史新高。主要下游行业,如汽车和运输在经历危机后的大幅追补需求和加大投资促使机床产值不断升高。


图11992年以来世界机床产值情况(单位:十亿欧元)

鉴于欧元相对美元升值5%,以美元计算,2011年全球机床产值为869亿欧元,增幅近37%。2011年,欧元兑印度卢比升值7.1%,兑日元贬值4.5%,对瑞士法郎贬值10.7%,对人民币升值0.2%。按照固定汇率计算,2011年世界机床产值增幅微降至28%。


机床产值驱动力主要来自亚洲,2011年,亚洲机床产值增长33%,在世界机床中的占比升至58.3%。其中,日本增长46%。由于高科技产品和交付时间长的大订单占比高,2010年,欧洲机床产值下降2%,2011年则大幅增长28%,在世界机床中的占比为35%。其中德国增长35%,意大利增长18%,西班牙增长20%,以欧元核算瑞士增幅为38%,以本币瑞士法郎核算增幅为23%。美洲增长13%,世界占比下降1个点,为6.7%。其中美国增幅19%(美元计算为25%),巴西保持不变。


图2世界机床大国生产和消费情况

中国为世界最大机床生产国,2011年增幅为29%,产值达到146亿欧元,在世界机床中的占比为23.3%,机床消费总计213亿欧元。日本以46%的增幅(以日元计算39%)、产值132亿欧元和21.1%的占比位居第二。日本机床行业迅速度过了3月海啸及核事故带来的经济下滑。德国位列第三,增幅35%,产值为97亿欧元,占比为15.5%。前三大机床生产国占世界机床总产值的60%。

日本排名靠前也有日元升值的因素。自2007年以来,日元相对欧元升值45%,虽不利于出口,但产值高。欧洲第二大机床生产国意大利位居第四,产值为45亿欧元,占比7.2%,增幅18%。

韩国和中国台湾随后以6.5%和6.2%的占比位居第五和第六。美国位列第七(占比4.8%),瑞士第八(4.0%的占比)。美国2009年还在前五名,一年后位居韩国和中国台湾之后。第八瑞士和第九西班牙之间差距很大,西班牙和奥地利以1.2%的占比位列第九和第十,然后是法国、印度和巴西。

日本切削工艺全球第一,中国成形技术领先

2011年,全球切削机床产值456亿欧元,成形机床168亿欧元,在机床总产中的占比分别为73%和27%,年同比增速分别为30%和27%。日本机床中的切削机床占比达到89%,瑞士为84%,中国台湾为80%,德国74%,美国73%,中国70%,韩国69%。只有意大利切削机床和成形机床各占50%。

在切削机床领域,2011年的前十排名与2010年一致,日本产值最高,为117亿欧元,市场占比为25.7%;中国102亿欧元,占比22.4%。德国切削机床产值同比增长41%,与日本相当(按日元计算增幅为40%),在世界切削机床中位居第三,占比为15.7%。


2010年,日本切削机床凭借生产结构以标准和通用机械为主、循环时间短、供货效率高取得大幅增长。而德国机床制造商由于特殊机械占比高,2010年取得的大量订单在2011年才开始生产。但日本机床制造商在经济危机的2009年也因订单存货缺乏承受损失。中国台湾为第四大切削机床制造商,占比为6.8%;韩国第五,占比6.1%;意大利第六,占比4.8%;美国第七,占比4.8%;瑞士占比4.6%,位列第八;印度和巴西以1.2%和1.1%的占比分别位居第九和第十,与世界机床排名相比,前进了3位。

德国成形技术世界第二

2011年中国成形机床取得了49%的增幅,产值达到近44亿欧元,在世界成形机床中的占比达到26%;德国以26亿欧元和15.2%的占比位居第二,增速23%,远低于切削机床41%的增幅。由于项目业务比较多,尤其是冲压技术,成形技术受景气变动的影响很小,在2009年经济危机期间也未出现大幅下降。


意大利是世界上第三大成形机床制造商,重点是弯曲技术;2011年产值约为23亿欧元,占比达到13.8%。2008年意大利还在德国之前,目前已降至第三。日本以15亿欧元产值、8.7%的市场占比位居第四。第五是韩国,产值为13亿欧元,占比7.5%。第六到第十位分别是美国(4.7%的占比)、中国台湾(4.6%)、瑞士(2.3%)、土耳其(2.1%)和奥地利(2.0%)。


日本为2011年出口冠军

2011年,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统计的34个国家(地区)出口机床328亿欧元,同比增长32%。


表4世界机床出口情况(百万欧元)

日本以82亿欧元的成绩成为出口冠军,在世界机床出口总额中的比例约为25%。德国机床出口68亿欧元,占比20.7%,位居第二,自2010年德国就将冠军位置让给日本,主要原因是还是日本受益于就近亚洲市场的快速发展。日本和德国垄断了世界机床出口业务,意大利(31亿欧元,9.4%的占比)、中国台湾(29亿日元,占比8.9%)和瑞士(22亿日元,6.8%的占比)分别位列第三、第四和第五。随后是韩国、美国、和中国,中国出口12亿欧元的机床,尚未涉及出口型高端设备,在世界机床市场占比为3.6%;巨大的国内市场消耗了90%的机床生产;出口占比仅为8%。机床行业出口比例最高的要数瑞士,出口占比高达89%;中国台湾也高达76%,德国70%,意大利60%。韩国和美国主要满足国内市场,出口占比分别为41%和45%,出口导向并不明显。

中国吸收了37%的世界机床消费

机床消费额的计算方法是机床产值减去出口额加上进口额,也被称为市场容量。德国机械制造商协会定义的世界机床产值和消费额等同,即2011年生产和消费的机床均为624亿欧元,同理,世界出口和进口的机床均为328亿欧元。


表5世界机床消费前十名国家

2011年,机床消费增长30%。其中,亚洲市场消费388亿欧元,占总消费的62.1%;欧洲市场消费153亿欧元,占比24.5%;美洲市场容量为84亿欧元,占比13.4%。欧洲市场尚未收复2009年危机造成的失地,比2008年的最高记录低25%。以欧元计算,美洲市场也比最高值低10%。亚洲市场容量比2008年高60%。

从国家(地区)排名看,中国的机床消费额最高,达229亿欧元,占世界总消费的37%,增幅达到31%。随后是日本以55亿欧元、占比8.8%和德国以50亿欧元、占比8.1%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

美国市场以46%的增幅(以美元计算)再次复苏,成为世界第四大机床消费国(48亿欧元,占比7.6%)。韩国机床市场容量为37亿欧元,占比5.9%,排名第五。随后是意大利,增幅仅为8%,市场容量为22亿欧元,仅为2007、2008年时的60%,占比为3.5%。排名第七、八、十的金砖国家印度(17亿欧元,占比2.7%)、巴西(16亿欧元,占比2.5%)和俄罗斯(11亿欧元,占比1.7%)在过去几年对机床的续期大幅增加。中国台湾则升至第九位,市场容量15亿欧元,占比2.4%。

中国自给率不断提高

2011年,中国进口了95亿欧元的机床,占世界机床进口额的29.1%,进口依存度为42%。自2007年以来,进口依存度已经下降了15个百分点,中国的产业政策要求加大国产机床(中国制造商、合资企业)的运用,对进口高科技投资品实施优惠关税,提高自有技术能力。


表6世界机床进口情况(百万欧元)

美国机床进口额位居第二,为31亿欧元,占比9.5%,进口依存度高达65%。德国进口机床21亿欧元,占比6.5%,进口依存度约为40%。韩国位列第四,进口机床13亿欧元,国内机床制造商满足了65%的市场需求。第五到第十排名为印度、巴西、墨西哥、俄罗斯、法国和意大利;除意大利外,这些市场均依赖进口基数,进口依存度从印度的70%到墨西哥的93%。


实际业绩评价

只有通过显示年度生产结果(以本国货币显示)与中期生产量的对比图,才能看出本地机床行业的增长情况。


图32002年以来世界机床大国生产和消费对比

2007年日本达到机床消费高峰期,生产继续受到出口的推动,但拉动力度有限。但直到2008年才出现逆转。从历史上看,2008年秋季的下滑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2009年,受国外大量需求的推动,日本标准/通用机器生产以其快速交付能力以及快速周转时间等优势,再次出现深V形的上升曲线,并在2010年出现强劲的势头。国内市场消费量开稳步上升。2011年机床制造商克服困难,实现了39%的增幅,危机后国内消费增长41%。

2003年开始,德国机床生产和消费下降,2004年到2006年,在生产出现小幅度增长的同时,消费却出现停滞。直到2007年,德国消费市场才开始出现快速增长,出口景气刺激了生产的发展。这种利好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08年,年中生产达到顶峰,随后直到年底,都保持持平状态。2009年,受全球范围内需求严重减少的影响,德国的产量出现猛跌。2010年出现的生产和消费下滑情况,源于德国典型的、以特殊机器为特点的需求结构和项目经济具有更长的周转时间,将大多数的订单生产和周转推迟的2011年以后。2011年,国内机床消费增加,生产大幅增加,但仍低于历史最高水平。

2007年以前,中国的机床消费出现大规模增长,直至2008年增速才开始放缓。在过去的七年间,国内生产也出现快速的增长,2008年后以及在2009年中,才放缓。中国市场的吸收能力以及中国的生产能力之间依然存在差距,但差距开始逐渐减少。从2008年中开始出现消费能力轻微下滑,同时生产依然出现扩张。2010年国内生产再次严重落后于国内消费,2011年生产和消费继续增长,且两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意大利机床2002/2003年产量缓慢下滑,2004/2005年缓慢复苏,国内消费量基本不变。直到2006年才出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并在2007年进一步加强。但2008年,生产再次下滑,消费持平,并开始了轻微的下滑。2009年,意大利市场的吸收能力达到历史最低值,生产能力则下降到2004年年末的水平。2010年,意大利艰难复苏,生产和消费都保持非常缓慢的发展。2011年生产快速增长,而消费增长缓慢。

韩国则更为有效地从危机中脱离出来。继2004到2006年的强劲发展之后(以每年中的情况为参考值),消费陷入停滞阶段,持续时间大约为12个月。此后开始缓慢复苏,并在2008年中期之前一直保持增长状态。2009年滑落到2004年的水平。2008年之前,生产一直保持快速的发展,直到2009年才降低到韩国市场的吸收水平。2010年,生产和国内市场的吸收能力出现有史以来最快速的恢复。2011年增长趋势延续,国内生产增幅进一步加快。

美国机床生产低谷在2003年。2004年后生产再次出现增长,但是2005年又出现放缓的趋势。2008年以前,增长的速度逐渐放缓,2009年,降低到比2003年略高的水平。2004年消费增长,2005年继续扩大,2006年继续出现温和的增长,2007年略微降温,2008年大幅增长,2009年创下1999年以来的最低值。2010年,生产和消费继续下降。2011年,生产和消费再次复苏,消费实现了19%的涨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1年世界机床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