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有机会代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吗?
我们一度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产品,开始出现了越南制造。比如我们穿的Nike运动鞋,比如我们健身用New Balance的T恤,比如我们给孩子买的Hazzys毛衣,比如我们喝的G7速溶咖啡,比如沃尔玛旗下Sams自有品牌Members Mark的坚果,比如给孩子睡的英国大牌Silver Cross婴儿床……
倘若仔细去寻找,或许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产品在越南生产,并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这一发现让很多外贸朋友恐惧,也让很多海外客户开心,他们认为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丧失,成本的迅速增加,让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一降再降,很多的越南制造、印度制造、东南亚制造,开始充斥全世界的消费市场,中国制造将被逐渐替代和边缘化。
若是外行人说这话,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不知道内情。可许多外贸人同样持有悲观心态,同样觉得困惑难解,这就不应该了,需要好好检讨,需要从多角度多维度,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从而得出自己的分析结果。
01
越南的底气在哪
越南的底气在哪里?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因素,是值得思考的。
第一,领土与中国的云南和广西接壤,方便于中国制造业的转移。不仅越南人这么想,许多的欧美企业家,也有这样的盘算。
第二,欧美诸国出于打压“中国制造”的政治目的,必然会遏制中国的产能,并且做出一定程度的分流。所以中国周边的越南、印度、柬埔寨、孟加拉国,就成了考虑的选项。
第三,越南大量的乡镇劳动力释放,人口红利带来了成本优势。根据Vietnam Online的数据,越南如今的人均月工资约为150美元,远低于如今的中国,也许跟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旗鼓相当。
第四,承接了不少中国转移的制造业产能,许多欧美和日韩企业开始在越南布局。比如耐克,已经从过去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逐渐转移订单至越南,如今越南产的耐克鞋,已经超过中国大陆。
第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企业,直接在越南当地投资设厂,美国团队管理和运营,并且雇佣越南的工人,用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跟越南当地的低成本和优惠政策结合,创造利润和出口产能。在越南政府看来,这就是招商引资的成功,也是外资看中越南长期的发展。
第六,越南近十年的GDP增长,都维持在6%-7%左右,经济数据十分抢眼,是全球唯二能保持高速增长的国家(另一个是中国)。而人口结构的年轻化,让越南人有充分自信,还能维持长时间的高速增长期。
02
转移部分容易,承接做不到
如今的越南,的确承接了不少从发达国家转移的制造业。并不如普通外贸人想象中的,仅仅是一些特别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装鞋帽之类的,越南同样有承接相对复杂的制造业分工。
比如手机行业的三星,已经在2019年关闭了在广东惠州的最后一家三星工厂,把生产和装配环节迁移到越南。
英特尔在越南的工厂,虽不是芯片核心技术的晶圆体制造,也是十分现代化的封装工厂,负责生产新一代的处理器。
日本的丰田、本田、佳能这些老牌制造业,都开始扎堆在越南开厂。在越南政府大力招商引资,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后,许多工厂开始往越南迁移。
就连中国广东的不少制造业工厂,包括港商投资的家具工厂、玩具工厂,都有向越南迁移的趋势。
一时间,越南成为了国际生产商眼中的香饽饽,低廉的劳动力和税收,政府许诺的良好营商环境,给投资人不少信心,开始考虑投资越南市场。
但可惜的是,越南无法承接中国的制造业,也不可能做到。这其中有许多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规模经济的问题,产业链条的问题,技术积累的问题,市场纵深的问题等等,都不是如今的越南可以解决的。
03
制造业的转移路径
制造业的转移,是全球化和产业分工带来的结果。从经济学角度来衡量,就是比较优势起了作用。
二战后,制造业在美国和西欧空前强大,但因为成本的因素,欧美诸国需要更廉价的产能,需要用剪刀差收割发展中国家,把低利润和高污染的低端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就成了必然。这其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日本承接了美国和西欧的制造业;
第二阶段,亚洲四小龙承接了日本的制造业;
第三阶段,中国承接了亚洲四小龙的制造业。
而如今的中国,远比当年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强大,不管在人口、国力、资本、规模,还是精细分工、市场纵深、技术积累、产业链条等领域,都找不到下一个承接的对象。
试问,当沃尔玛需要下一个紧急订单,60万条牛仔裤,需要两周内交货,全世界除了中国,还有谁可以做到。
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如今中国的制造业实力。虽然在尖端领域,欧美还有不少单项冠军。但是从整体出发,如今全世界都高度依赖中国制造,根本无法离开。
越南的营商环境,虽然近些年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基础设施的薄弱,交通和物流的落后,甚至连中国的云贵都比不上,又如何跟制造业中心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竞争?至少短期内,是看不到任何的机会。
相比之下,全球500强企业,有490多家都在中国拥有分公司。商人逐利,会用行动来投票,这就很说明问题。中国的制造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必然还是全球的最大贡献者。
04
越南产业链的缺陷
有日本企业雄心勃勃在越南设厂,希望转移中日韩的部分产能到越南,控制和降低成本,来赢得更好的市场占有率。
但是去了后发现,完全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别说交通和基础设施一时间无法提升,全球分工的产业链的缺陷,越南依然全面暴露出来。
中国毕竟有那么多年的积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成为世界工厂,至今已经有接近30年的奋斗进程,产业链布局广泛而精细,几乎所有的原料、配件和相关外协工厂,大部分都可以在中国找到。
比如我曾经合作过的美国家具工厂Scancom,他们在越南设了工厂,由美方直接投资和管理。表面上,越南的木材品质不错,工人薪水也比较低廉,美方有信心,用现代化的美国式管理,提高效率,从而获取最大利润。
可现实是,家具需要用到的五金件,要从中国的广东进口;螺丝和钉子之类的小五金,需要从中国的浙江进口;油漆和电镀虽然在越南可以完成,但是一家工厂在往北500公里外,另一家工厂在往南600公里外。纸箱和彩卡,说明书和标贴,最廉价的选择,依然是下单在中国的工厂,再进口到越南……
所以一套家具涉及到的90多种相关配件,只有不到30%可以在越南生产和加工,其余70%都要问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采购。而中国,又是无法绕过的核心供应商所在。
这就是产业链的问题,也是大量知名外企,在越南面临的最大麻烦。那越南有没有可能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弥补产业链的短板呢?
严格意义上,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国土面积的限制,人口规模的限制,产业发展的限制,注定了一个小国,是无法布局全产业链的。
哪怕在欧洲,德国的制造业如此强悍,也只能挑选一些门类,专攻高端制造业为主,大部分供应链,同样是分布全球的。德国虽然国土面积在欧洲还算不错,但是放眼全球,依然是不够看的。德国同样无法发展全产业链,但它的优势在于,欧盟的紧密联系,让德国可以将配件采购和部分加工环节,放在欧洲其他国家。
越南呢?只能把自己当成产业链的一个环节,跟周围的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紧密结合,共同完成精细化分工,或许才能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05
人口红利的瓶颈
再看人口红利,表面上,越南朝气蓬勃,9000多万人口中,年轻人几乎占据了60%,这可以极大供应制造业所需的劳动力。
可越南的年轻人,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发展教育,去投入科研。所以低廉的劳动力,并不代表着生产和管理的高效率,而且很难从中物色和培养人才。这对于越南本土企业而言,如今还是一个相对低级的循环,要彻底打开局面,还得进入供应链的中高端环节,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而越南的人口红利,瓶颈期的到来会更快,换言之,天花板会更低一些。原因就是产业链的限制,让年轻人的工作选择并没有那么多样和丰富。越南本身又是小国,土地面积、市场纵深、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交通配套,都会成为人口红利全面发挥作用的天花板。
中国本身已经在一辆高速列车上,因为体量的巨大,哪怕这几年的国际形势不佳,哪怕国内外贸往中高端制造业的转型,使得我们在进行供给侧改革、在优化外贸产业结构的同时,依然可以游刃有余,去维持相当大规模的增长。
而越南本身,除了人口红利外,其余的一切,都是很单薄的。包括越南本身的经济实力、外汇储备等等,都不足以支撑一次区域性的经济危机。所以仅仅因为人口红利,低廉的人员工资,就能吸引大量海外投资,还可以源源不断推动越南的制造业蓬勃发展,甚至承接中国的世界工厂角色,我觉得如今还看不到任何可能性。
许多珠三角的工厂,前些年的确一窝蜂,不少开始尝试迁移到越南去布局。但是这几年呢?大部分还是偷偷地又回来了。无他,人工成本的低廉,不代表最终产品的低成本,因为还关系到整个的供应链,关系到物流交通、沟通成本、管理成本和上下游的供应和销售渠道。
综上所述,在如今国际分工日趋复杂的大前提下,许多低端产业链,往低成本的国家和区域迁移,这是一个大的趋势,能主动减少企业的成本负担,也能被动推动发达国家和区域的产业升级。
对于国内的一些落后产能,部分转移到越南和其他亚洲国家,获得成本上的更多优势和自由度,我是乐见其成的。
只是,越南想承接中国制造,变成下一个世界工厂,我可以断言,这属于想多了,根本办不到。哪怕加上其他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也办不到!
文—毅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