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稳外贸,同努力,克时艰。
相信很多外贸朋友们近期都会有如下疑问: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外贸进出口将会产生哪些影响?从细分领域看,哪些行业和商品受疫情影响会更大?应从哪些方面做好应对工作,如何把疫情对我国外贸的影响降至最低?易之家整理了一些内容,分享给外贸朋友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会对我国外贸进出口产生多大影响?
应该从两方面来看待疫情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一方面,这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外贸的冲击一定是阶段性的、暂时性的,不会改变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大势,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要重视这次疫情给外贸带来的短期影响,特别是当前我国外贸发展本身就面临一些挑战,包括保护主义抬头,国内要素成本优势弱化,一些跨国公司也在调整全球产能布局等,因而不能忽视疫情与这些困难和挑战共同叠加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疫情发生以来,已有一些经济体采取了比较明显的措施,比如限制中国居民入境等,这些措施对于防止疫情扩散有作用,但也可能会引发国外一些不明真相的企业和消费者对我国商品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客观上会对我国外贸产生压力。
所以,既要对我国外贸稳中提质、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大势有信心,也要重视疫情给外贸带来的短期冲击,要防止与其他不利因素产生叠加效应。
从细分领域看,哪些行业和商品受疫情影响会更大?
具体来看,首先,受疫情冲击最大的应该是一些服务贸易行业。疫情之下,人员流动受到严格限制。从目前有关经济体出台的措施看,主要还是针对人员流动的限制,与此相关联的旅游观光、交通运输等服务贸易领域预计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其次,从货物进出口看,出口受到的影响会大于进口。总体来看,进口不会受到疫情太多影响,相反还会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增加相关紧缺物资和设备的进口;与进口不同,出口由于直接涉及国外企业和消费者对我国商品的心理感受,受疫情影响可能会更大。
从出口商品结构看,一些食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通过跨境电子商务邮包方式出口的商品,受到的影响可能会大一些。这些行业的主要竞争力建立在薄利多销或通过快速物流抢时间的基础上。受疫情影响,境外一些检验检疫部门为了消除其国内企业和消费者的恐慌心理,可能会强化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客观上可能延缓我国货物的境外通关速度,再加上这些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一些竞争性替代来源,综合来看会对上述商品的出口形成冲击。
如何把疫情对我国外贸的影响降至最低?
我认为应从供需两方面发力。
从供给方面看,要千方百计地稳定生产,保障出口供给。对外贸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要着力解决外贸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各种困难,比如招工、融资以及人员聚集后的卫生防疫问题等,尽量保证外贸供货能及时跟上。从2月2日起,各地陆续出台了对中小企业多方位的政策性支持,这些举措对于稳定出口、稳定外贸是十分必要的。
受春节假期因素影响,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历来单月波动比较大,外贸企业大多都在正月十五以后才开始复工出货。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很多外贸企业特别是一些出口转内销的口罩、卫生防护类企业,都在迅速恢复产能,下一步应继续支持这些企业稳定生产。
从需求方面看,世卫组织认为中国的疫情防控很出色,反对任何针对中国的旅行、贸易限制措施,同时也认为来自中国的信件包裹是安全的,要通过加强宣传消除海外企业和消费者不必要的恐慌心理,同时要加强与相关经济体检验检疫机构的沟通与合作,保障我国出口商品正常通关,助力稳定外部需求。
多措并举稳外贸
为稳定外贸进出口,减少企业经济损失,近期,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推出多项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创造良好营商环境,便利外贸进出口。
商务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帮助外贸企业应对疫情克服困难减少损失的通知》明确指出,帮助企业维护合法权益、减少经济损失,商务部指导纺织、轻工、五矿、食土、机电、医保等六家商会,全力做好出具不可抗力证明、法律咨询、参展协调、供需对接等相关服务。
杨长湧表示,从供给方面看,要千方百计稳定生产,保障出口供给。对外贸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要着力解决外贸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各种困难,比如招工、融资以及人员聚集后的卫生防疫问题等,尽量保证外贸供货能及时跟上。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认为,这次疫情对我国外贸是一次考验,外贸内生增长动力依然强劲。从中长期看,我国应加大创新驱动力度,积极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扩大市场准入,不断改善营商环境;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市场上寻找更多商机;同时,进一步扩大内需。
在当前全球经贸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更需要国际社会携手,易之家也会与您共同努力,共克时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