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市场投资情报之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北与肯尼亚和乌干达交界,南与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接壤,西与卢旺达、布隆迪和刚果(金)为邻,东濒印度洋。大陆海岸线长840公里。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属热带山地气候。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1-25℃。桑给巴尔的20多个岛屿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湿热,年平均气温26℃。坦桑尼亚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平年粮食勉强自给。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稻米、高粱、小米、木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咖啡、棉花、剑麻、腰果、丁香、茶叶、烟叶等。农牧业人口占全国人口90%以上,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左右。盛产剑麻、咖啡、棉花、茶、除虫菊、腰果、丁香和椰子。玉米、高粱、小麦和木薯为主要粮食作物。工业以轻工、纺织为主,还有钢铁、炼油、化肥、车辆与农机具修造等工厂。开采多种矿产,以金刚石为主。主要出口咖啡、棉花、茶、剑麻、腰果、丁香、烟草和金刚石。进口以机器设备、车辆、日用品、石油为大宗。原有铁路为达累斯萨拉姆至基戈马和姆万扎的中央铁路以及坦噶至阿鲁沙的乌桑巴拉铁路。1976年建成了连接坦桑尼亚与赞比亚的坦赞铁路。
工业生产技术低下,日常消费品需进口。1967年实行国有化和计划经济,以建设集体农庄为中心,开展严重脱离国情的“乌贾马”社会主义运动,致使经济发展严重滞后。1986年起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调改方案,连续三次实行“三年经济恢复计划”。近年,坦政府将脱贫作为政府工作重点,执行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的经济改革政策,推进经济自由化和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缓慢回升。同时,密切与西方捐助国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谋求吸引外资、减免外债和获得更多援助。2001年以来,坦成立以总统为首的“国家商业协会”和以总理为首的“投资指导委员会”,减免外资企业税费和高科技产品进口税,出台微型信贷政策,扶植中小企业发展。IMF和世行认定坦桑达到重债穷国动议完成点,将于20年内减免其30亿美元外债。2002年10月,IMF将其在非洲的第一个技术援助中心—东非技援中心设在坦。近年来,坦宏观经济运行良好,旅游业发展强劲,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外国直接投资持续增长。
坦是中国在非洲的最大受援国。中国从1964年开始向坦提供各种援助,主要援建项目有坦赞铁路、友谊纺织厂、姆巴拉利农场、基畏那煤矿和马宏达糖厂等。中、坦合资合作始于60年代,近年发展较快,其中坦中友谊纺织有限公司是在我援建的友谊纺织厂基础上,由我政府提供优惠贴息贷款,双方合资经营的项目,成为中、坦在新形势下开展互利合作的成功范例。中、坦互利合作始于1981年,目前共有40多家公司在坦开展劳务承包业务。2007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3.52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其中我出口额2.31亿美元,进口额1.21亿美元。我对坦主要出口粮食、车辆、纺织品、轻工产品、化工产品、机械设备、电器、钢材等,从坦进口干制海产品、生皮革、原木、粗铜和木质工艺品等。
有关更多国际贸易市场投资情报请访问:http://bbs.fob5.com/thread-12442-1-1.html ,我们在补充完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