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比亚须加强工业合作
(中非贸易研究中心讯)中国和赞比亚交往历史悠久,两国之间多年来保持着积极稳定的双边关系。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承诺下,中国建设了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然而,基于当前的投资形势,有几个主要的挑战需要解决。中国-赞比亚须加强工业合作
薄弱的基础设施对像赞比亚这样的内陆国家来说是致命的。由于赞比亚没有海岸,进口和出口主要依靠达累斯萨拉姆或者德班的铁路或公路运输,这意味着更长的时间和更高的成本。由于管理不善、资金不足、设备陈旧,赞比亚的铁路基础设施严重受损,面临着技术、资金和管理方面的挑战。此外,赞比亚的电力设施不足。经常停电,大大增加了外国企业的运营成本。
虽然在工作中仍然充满了误解和沟通的隔阂,但事态正在稳步改善。招聘中国人才被认为是解决沟通不善问题的关键。
政府机构之间的协调很困难。赞比亚发展署(ZDA)是控制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主要机构,它协调和简化不同联邦机构的任务,使其顺利开展业务。
但是,尽管有充分的承诺,ZDA还不足以挑战不同官僚机构的既得利益,这些机构对外国公司的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近年来,赞比亚政府欢迎外商投资发展当地经济,但支持政策变化很大。
作为前殖民地,赞比亚当地人对外国投资者非常敏感,而赞比亚政府在移民劳工和税收政策方面态度谨慎和保守。因此,同样的政策文件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会以不同方式被解读。
经贸合作区建设和运行的风险,海外经贸合作区与中国不同。中国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功能和力量整合当地资源,更有效地作出决策,以吸引外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因此,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贸合作区面临的挑战和风险远远大于国内企业。
企业直接获得的实际收益仅限于土地租赁、销售收入和公共设施使用收入。恢复区域建设的初期投资是相当困难的,这已成为海外经贸合作区发展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
由于许多原因,合格的劳动力很难找到。赞比亚的技术教育落后,所以熟练的劳动力非常少。再加上赞比亚人民的态度是享受生活,而不是为工作牺牲。因此,出于效率原因,许多中国企业更倾向于雇佣勤奋刻苦的中国工人。
此外,赞比亚政府严格限制外国务工人员的签证,签证程序也非常复杂,这使得中国企业很难招聘到合格的员工和管理人员。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和障碍,所有利益攸关方都需要采取行动,提高中赞产能合作的有效性。
在中国政府方面,需要更多地支持与工业产能合作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这些项目的巨额成本和高度的不确定性,它们不能仅要依靠中国企业作为主要投资者。中国政府可利用对外援助或提供商业贷款援助来建设公路、铁路、发电工厂和工业合作园区等基础设施。
此外,中国应该从分享经验转向促进政策实施。目前,大多数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和公务员都接受了西方教育,也接受了中国的官方培训,一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已被引入非洲。例如,“一站式”服务长期以来一直被写入非洲政策文件,但从未被执行过。鉴于此,中国应帮助非洲国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办法。
中国政府应与赞比亚制定一个明确的合作计划,以避免行业趋同。中赞工业产能合作应扩大上游产业链和下游产业链、扩大产业生产、创造分工、降低生产成本。这这将产生集聚效应,帮助中国企业抵御市场风险。
至于赞比亚政府,应该为参与中赞工业产能合作的企业创造更多的激励。这些激励措施将是税收减免,包括所得税和在建立后的头几年的进口关税减免,以及更便捷的工作签证程序。这些政策将被提供给赞比亚当地的合资企业,以促进技术和知识转移,以及具有在比较优势行业的企业,以促进产业链聚集。
赞比亚也应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政府机构间的有效合作是中国与赞比亚成功开展工业产能合作的关键。主要决定因素包括土地资源开发政策、外商投资政策和市场准入政策。在政策解释方面的矛盾和分歧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投资失败。
中国投资者应积极与当地工人工会沟通,寻找适合非洲发展的更合理的管理模式。中国企业应投资于健康、教育和其他相关领域,这样当地人就能从中国的投资中感受到好处。他们也应该更多地参与当地的商业团体。
除此之外,中国企业还应该与当地企业建立更多的合资企业,以帮助它们生存和发展。一家合资企业可以通过推广技术诀窍来刺激当地产业。它还将有助于中国企业适应当地的监管和限制,创造一个友好的发展环境。
中非贸易研究中心分析,虽然在“一带一路”政策鼓励下,以及非洲大陆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中国与非洲国家越走越近,非洲尚未开垦的蓝海市场也吸引了大批中国企业前去创业,但是由于非洲国家普遍处于发展初期,诸如基础设施落后、体制机制不完备等都是硬伤,也不排除一些非洲国家当地人对外来事物怀着防备心理。
为了尽量降低出海风险,企业必须要对海外市场做好充足的了解和预案。合资形式和大量培训和雇佣非洲当地人都是快速融入当地社会,并传播企业文化影响力的好方法。(编译:中非贸易研究中心)
页:
[1]